近年來,姚安縣以壯大肉牛產業、花卉產業“一縣一業”為抓手,通過創新銜接資金、財政涉農整合資金管理機制,完善項目庫、培強經營主體、強化統籌調度、壓緊壓實責任,創新資金、項目、資產一體化管理模式,走出一條資金精細化、產業集中化、資產優質化管理的新路徑,不斷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一、精準精細管理資金,實現效益最大化。把整合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創建上來,資金投入從脫貧攻堅期的“補短板”模式變為現在的精準管理模式。2021年以來,全縣共投入財政涉農整合資金29336.84萬元,實施項目188個,為全縣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示范奠定了堅實基礎。2022年4月姚安縣被云南省打造“綠色食品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為云南省花卉產業“一縣一業”特色縣,10月被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為全國首批鄉村振興示范縣。一是強化項目庫“建、管、用”,確?!坝谩钡綄嵦?。采取“自下而上”申報,嚴格執行“村申報、鄉鎮審核、縣審定”的程序入庫,由縣級實施的項目,經行業部門提出,征求相關鄉鎮、村的意見后履行“縣審定”程序后入庫。2023年全縣入庫項目193個,總投資16.24億元。采取“自上而下”進行培訓、指導,每年10月份進行項目庫入庫培訓,從支持重點、項目規劃設計、建設內容、績效申報、入庫程序、系統操作、負面清單等方面進行重點講授。會后深入鄉鎮村進行指導,加強入庫項目的論證和儲備,高質量建好項目庫,為資金精準使用搭建平臺。二是強化資金、項目精準審核,縣人民政府成立了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由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縣鄉村振興局、縣民宗局、縣發改局、縣林草局等行業部門組成的項目審查領導小組,對每一筆資金安排進行充分論證,對負面清單項目堅決不安排資金。嚴格審查每一筆資金、每一個項目的建設規模、投資概算、聯農帶農、資產收益、資產后續管理,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三是強化資金、項目的一體化管理。從績效目標申報、資金下達、實施方案評審、項目實施、公告公示、項目驗收進行全過程監管。項目批復后,督促鄉鎮、部門落實業主方責任,及時組織施工。實施中定期向全體村民公開公示建設主體、運營機制、經營主體、維護維修、財務收支等情況。督促項目實施單位及時收集會議記錄、項目實施方案、項目建設管理材料、撥款材料、決算材料、建設前后照片、財務收支等相關原始資料按縣鄉村振興局統一制定的21項材料清單進行歸檔,確保檔案資料完整,管理規范,并落實好村級項目相關公告公示工作??h鄉村振興局牽頭對項目前期、中期、后期進行三次監督考核,全方位開展項目資金監督檢查。項目初期,到項目實施村與鄉鎮、村進行座談,聽取管理方式、建設模式、監管方式、撥款審批等建設情況,并查閱資料。項目中期,對設施情況進行現場核查。項目后期,對項目進行驗收、資產移交管護、財務資料等進行檢查。四是強化統籌調度??h人民政府每月上旬對資金支出進度、項目實施進行調度,對上月完成進度進行通報,對2次未完成進度的鄉鎮和部門進行約談分管領導,3次未完成進度的鄉鎮和部門約談主要領導。每個季度進行一次實地核查,并指出存在問題、下步改進建議。2023年組成督查指導2次,對9個鄉鎮11家部門進行了督導。至3月22日,全縣銜接資金支出進度達30.3%,超額完成一季度支出進度25%的要求。四是強化績效跟蹤管理。對資金項目采取事前評審、事中評估和事后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項目實行全過程動態監控。對項目實施進度快、質量好的采取鄉鎮和部門給予項目資金傾斜;對項目實施進度慢、績效目標完成慢的進行調減下批次資金額度。
二、創新“山壩牽手”投入機制、實現產業集中化。以產業興旺為主線,明確資金投入集中向產業項目傾斜,以增強村集體經濟和群眾增收為目標,安排項目以聯農帶農強、示范帶動強為標準,建立“飛地經濟”“山壩牽手”思維,創新產業項目投入機制,把產業項目投資方式由“撒胡椒粉”式的分散投資模式轉變為“集中優勢、抱團發展”的模式上來,科學合理分配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資金,把分散投入到各鄉鎮、村的項目集中投入到壩區,收益聯結到各鄉鎮,切實做到項目集中、資金集中、區位集中。同時,引導企業往園區聚、資金向園區流,打破區域限制,實現資源互補,有效解決山區產業培植難、園區產業投資少的問題,確保產業項目資金整合投入后企業引得來、能盈利、有收益。近年來,全縣共集中投入資金2.97億元,形成經營性扶貧項目資產16項,其中:花卉種植基地9個、蔬菜種植基地4個、肉牛養殖基地1個、倉儲加工等標準化廠房5個,先后引進云南云秀花卉、佳祎云菜、佳鑫牧業、遠信集團等16家省內外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投資經營,帶動形成集生產、加工、冷鏈、物流、倉儲、科研、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體系,推進重點產業鏈快速發展,最大限度地推動產業和要素集聚,避免了扶貧項目、銜接資金幫扶項目散小弱的現象。此外,在明晰扶貧項目資產權屬和經營主體權利義務的基礎上,分階段以總投資的7%、8%和9%收取租金,資產收益聯結到全縣所有村集體和脫貧困戶、監測戶,做到企業和群眾互利雙贏。
三、強化資產管理,實現資產優質化。對確權到鄉鎮、村的經營性資產收益,投入100萬元以上的項目資產全部納入縣級統籌監管,資產收益采取先繳入縣財政統一管理,再原渠道下達給各鄉鎮、村。2013年以來,由各鄉鎮負責實施并形成經營性扶貧項目資產共70個,資產總規模達10875萬元,納入縣級統籌監管項目資產28個共計10008萬元,比例達92%。每年將扶貧項目資產收益的50%用于開展促進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增收工作,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補助因災受損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補助因教育、醫療等費用支出占比較高的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等方式進行扶貧獎補。每年將收益的35%用于村內小型公益事業、搶險救災、便民服務設施設備等。每年收益的10%提取公益維修基金重點用于項目資產運營管護。每年收益的5%提取風險防控基金,用于應對不可控風險。資產收益由村兩委集體決策,提出計劃報鄉鎮人民政府批準后方可使用。通過優化資產配置分類,不斷提升扶貧項目資產收益質效,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2022年,全縣納入縣級統籌管理扶貧項目經營性資產16個,收益947.4萬元,全縣9個鄉鎮77個村(居)委會6757戶脫貧戶和848戶監測對象受益。群眾不僅獲得了土地流轉收益,還實現了就地就近務工,拓寬群眾增收、財政增長新渠道。(馬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