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彌興鎮位于楚雄州姚安縣西南部,地處兩州(楚雄州、大理州)三縣(姚安縣、南華縣、祥云縣)交界地,是省委、省人民政府確定的革命老區鄉鎮之一,是姚安的第二大壩子,鎮政府駐地距縣城25公里,地處北緯101°31′,東經135°55′,平均海拔1965米,年平均氣溫14.8°C,常年降雨量660毫米,總耕地面積16923畝(其中:水田13548畝,旱地3375畝)。林地200332.5畝,森林覆蓋率43%;水面面積3560畝;荒山荒地37872.5畝,其他面積15068.73畝;壩區占31.46%,山區占68.54%。貓貓關梁子和大風丫口雄踞西南,地勢南高北低,平緩而降,形成無數丘陵及彌興、大苴、小苴坪壩,廣大鐵路穿境而過,是一個彝漢雜居典型的山區生態農業鎮。
![]() |
彌興壩子 |
彌興原為“彌溪”,早年為沼澤地帶,蘆葦叢生,山脈縱橫,溪水豐富而得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日益稠密,沼澤改造為良田,蠻荒開通了驛道,馬幫流通了商貿,故改“彌溪”為“彌興”,取興旺發達之意。
彌興多山,山巒縱橫交錯,山中盛產松茸、雞樅、牛肝菌、木耳、松毛菌等珍稀名貴野生菌;圓鶴山、勝豐山因山有寺,因寺傳名;彌興多水,溪流遍布山間,有“水源之鄉”的美稱。彌興河逶迤多姿引溪攜流穿鏡而過,大水庫連接小水庫散珠碧玉般賞心悅目;彌興多壩,壩子雖小但田園風光無限;彌興多街,十里必有一街。歷史上,彌興地處重要的商旅驛道,人流涌動,馬幫穿梭,沿途街市較多,彌興街、朱街、大苴析、小苴街,直至今祥云縣的普棚鎮,可謂“十里一街”,十分罕見;彌興多路,縣鄉村道及鐵道四通八達。彌興群眾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花燈、彝劇、洞經音樂表演遍布鄉村各地。真可謂:古道重鎮雄風依然,山水田園景致不減。
彌興鎮屬內陸低緯度高原北亞熱帶干燥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光能利用潛力大;雨季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候、北部灣東南暖濕氣候和亞熱帶低緯氣候系統影響,干濕季分明。
彌興鎮森林資源豐富,林地以云南松、華山松、旱東瓜、秋木、櫟樹、紫荊、扁柏、中國梧桐等為主,兼有雜木林、果林,多為薪炭林。
【歷史沿革】解放前為彌興鎮,1950年為彌興區,1958年縣并大姚為彌興公社,1961年復縣仍為彌興公社,1962年復改區,1966年復改公社,1983年又為彌興區,1988年撤區設鄉為彌興鄉,2002年12月撤鄉設鎮為彌興鎮。轄彌興、上屯、官莊、朱街、大村、大苴、小苴、紅梅8個村民委員會,共有108個自然村156個村民小組。經歷過1949年9月24日彌興戰斗,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革命老區之一。
![]() |
彌興青花種植基地 |
【行政區劃】彌興鎮轄彌興、官莊、大村、上屯、朱街、小苴、大苴、紅梅8個村民委員會,108個自然村,156個村民小組。其中:彌興村轄6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官莊村轄10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上屯村轄8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大村轄8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紅梅村轄20個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朱街村轄9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大苴村轄22個自然村28個村民小組,小苴村轄25個自然村36個村民小組。全鎮總行政區域面積181.34平方公里,壩區占31.46%,山區占68.54%, 是一個彝漢雜居典型的山區半山區生態農業鎮。
【人口民族】2021年末,全鎮共有總人口7352戶20458人,其中:男10628人,女9830人,彝族人口5098人,占總人口的24.91%,是一個漢、彝混居的民族鎮。
【經濟狀況】2021年,全鎮實現農業生產總值52101.71萬元,增長11.7%;實現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50萬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3967.77萬元,增長11.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963.64元,增長23.3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741萬元,增長22.89%;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3000萬元,增長41.75%。
【自然資源】(一)壩區土地平壤,被稱為姚安第二大壩子。彌興鎮政府所在的壩區稱為彌興壩子,彌興壩子接壤彌興、官莊、大村、上屯4個村委會,有國土面積10.27平方公里,有耕地11806.8畝,壩子周邊有許多低矮丘陵土地,面積約1.5萬畝。彌興壩子海拔1930米,年平均氣溫15.8°C,常年降雨量660毫米,集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于一體,適宜種植烤煙、蠶桑、水稻、水果、蔬菜,是彌興鎮農業興旺、人口稠密的經濟中心,被稱為姚安第二大壩子。
![]() |
魔芋種植 |
(二)水利資源充沛,被譽為“姚安水利博物館”。彌興鎮屬于漁泡江流域,古稱“彌溪”,意為水草豐茂的地方。鎮內有2件中型水庫,2件?。ㄒ唬┬退畮?,13件?。ǘ┬退畮?,173件小壩塘,2800件水池(窖),總庫容量4061.87萬立方米。正常年景除保證彌興鎮生產生活用水外,可調輸約2000萬立方米蓄水供姚安壩子灌溉,被譽為“姚安水利博物館”。
【科教文衛】全鎮轄區1所初中,8所完小,1所民辦幼兒園,7所公辦村級幼兒園,共開班69個(初中9個,小學49個,幼兒園11個),有各級各類在校學生1383人(其中初中318人,小學731人,幼兒園334人),彌興鎮積極采取召開家長座談會、入戶宣傳教育、粘貼發放政策宣傳單等形式,有效的保障了每個適齡學生有學可上,確保中小學學生入學率達100%,鞏固率100%。全鎮轄區內共有一座中心衛生院,7所標準化村衛生室,共有臨床醫生12人、鄉村醫生22人,床位26張,達到了每千人口需不少于1.2張床位的要求;全鎮共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9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分級診療等工作有序推進,基層醫療機構中彝醫藥服務水平全面提高;嚴格落實精準防控常態化差異化防控要求,全方位推廣應用“健康碼”,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新冠肺炎病例“零確診”;不斷加大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力度,完成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免費開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脫貧攻堅】2021年末,全鎮已脫貧人口1167戶4350人;共有“三類”人員116戶290人(其中脫貧不穩定戶66戶167人,邊緣易致貧戶46戶104人,突發嚴重困難戶4戶19人),通過精準幫扶,已消除風險38戶121人,未消除風78戶169人(其中脫貧不穩定戶45戶90人,邊緣易致貧戶29戶60人,突發嚴重困難戶4戶19人),占2013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總規模的6%(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戶808戶3157人)。其中:2014年脫貧退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1戶412人,2015年脫貧
![]() |
黑山羊養殖 |
【產業發展】2019年鎮黨委政府確立“一園三區”產業發展思路,即以彌興壩子為核心示范園,輻射帶動全鎮發展1萬畝有機蔬菜種植區,1萬畝優質蠶桑種植區,1萬頭生態肉牛養殖區。按照“一年成規模、兩年見成效、三年成體系”的總體思路,于2019年起步創建,到2022年建成,實現園區蔬菜、蠶桑、肉牛三大主導產業總產值突破2億元,園區農民人均增收超過8000元,增幅高于全縣平均水平20%以上。1.打造彌興壩子核心示范園。突出10.27平方公里的彌興壩子集鎮功能、11806.8畝肥沃農田和水電路設施配套等優勢,集中規劃打造“一中心兩基地”萬畝核心示范園區?!耙恢行摹保簢@彌興鎮集鎮建設區,修規22畝左右建設用地,建設1個集農產品收購、儲存、初級加工、包裝、物流配送一條龍,電子商務、網絡營銷、信息發布、技能培訓一體化的園區管理服務中心?!皟苫亍保涸趶浥d壩子中心區域按照有田間硬化路、有地下供水管道、有高效節水噴滴灌設施、有田間生產用電端口、有農作物秸稈回收漚糞池“五有標準”,集中打造5000畝標準化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在壩子周圍緩坡地帶規劃5000畝優質蠶桑種植基地。2.打造“3個1萬”產業區。在彌興、大苴、小苴三個壩子和朱街村規劃打造1萬畝有機蔬菜種植區,在大村、上屯、官莊3個村的緩坡地帶規劃打造1萬畝優質蠶桑種植區,以紅梅村為主體輻射全鎮范圍的村山區村組規劃打造1萬頭生態肉牛養殖區。3.打造“一村一品”專業村。根據8個村產業基礎現狀和地域差異條件,將彌興、大苴、小苴、朱街4個村打造為蔬菜專業村,將大村、上屯、官莊3個村打造為蠶桑專業村,將紅梅村打造為肉牛專業村,為有機農業示范園創建打牢產業支撐基礎。4.培育新主體,打造特色品牌。到2022年,示范園區引進和培育5個以上種養殖加工龍頭企業,創建5個以上專業示范社,發展100戶以上種養大戶,獲得5個以上“三品一標”認證。
【節日習俗】(一)大苴圓鶴山松花會:農歷正月初八,大苴人民利用春閑,全家出門到圓鶴山飛來寺踏青野炊,融大自然于一體,相鄰南華縣、祥云縣群眾都集中到飛來寺祭拜祈福,場面空前熱鬧,是兩州三縣鄉鄰聯絡感情之盛會。
(二)下屯龍泉寺:農歷正月初一,是彌興人民最隆重的盛會,那天四方八鄰的人們都盡聚下屯龍泉寺,到寺里燒香、拜佛,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三)趕秋會:每年立秋,是彌興鎮小苴村人民盛大的傳統趕秋會。那天,遠鄉近鄰的朋友,男女老少聚集在小苴與大河口相接壤的大石頭丫巴,踏歌起舞,共慶節日保佑清吉平安。
(四)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又叫彝族年,這天彝族同胞殺羊,祭獻祖先,祭土主(地谷祭),相互宴請,晚飯結束后,豎起四米高大火把,共祝五谷豐登、太平盛世。
![]() |
彝家殺豬飯 |
(五)倮倮祭天(也叫毛驢燈會):上屯石官村每年到農歷九月二十,全村男女老少聚集村后大樹下,跳歌起舞,晚飯結束后,由領頭帶領敲鑼打鼓挨家挨戶驅趕邪魔。傳說有上屯石官村“三年不跳毛驢燈,豬死馬遭瘟”的說法。每逢傳統節日,趕街集會,嫁娶喬遷等喜慶活動,彝族同胞們都要穿戴自家繡制的民族服飾,歡聚在一起,彈起三弦、吹起笛子、跳起“左腳”。彌興鎮自古鄉鄰兩州三縣交界地,每當彝人跳左腳時,其他民族也會和拍而上,歡歌起舞,共同表達內心的喜悅和美好的愿望。
【民族服飾】我鎮彝族服飾與州內各縣相似。女上裝花飾繁多,色彩艷麗,圖案以云紋和馬櫻花一類的花卉為主,多裝飾在上衣的胸前、盤肩等特定部位,工藝以鑲補、平繡為普遍。婦女頭飾大體可分為包帕、纏頭、戴繡花帽三類;男子服飾日趨漢化和時裝化,但仍有少數披羊皮褂、著麻布衣的習俗。
【節慶街市】全鎮現有彌興、小苴、大苴三個集市,每月共21個街天。彌興街:每逢農歷“一”、“四”“七”趕集,即農歷:初一、十一、二十一,初四、十四、二十四,初七、十七、二十七。大苴街:每逢農歷“二”、“八”趕集,即農歷:初二、十二、二十二,初八、十八、二十八。小苴街:每逢農歷“五”、“九”趕集,即農歷:初五、十五、二十五,初九、十九、二十九。每逢街天,行人絡繹不絕,極大促進了商品貿易和流通。